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如果国宝会说话
- 外文名
-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 作品类型
- 电视纪录片
- 语 言
- 普通话
- 制片地区
- 中国大陆
- 首播时间
- 2025-08-07
- 首播电视台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 网络播放平台
- 央视网
- 播出状态
- 已完结
- 集 数
- 100 集
- 每集时长
- 5 分钟
- 总导演
- 徐欢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呈现的多是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节目的历史范围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5]。第四季是宋到清。有宋一代,瓷器的“形”与“色”达到了令后世望尘莫及高度,以致产生“宋瓷”这个隐含美学意味的专有名词。“尚意”的书法、成熟的山水画、新兴的文人画,无不带着较前代明显的个人色彩留下了浓重的印记。难以计数的湮没于历史中的大师们留存下许多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浑厚雄奇的元青花登上历史舞台,并将千年青花瓷的辉煌带上第一个高峰。文人意趣在这个粗放的时代得到了意外的发扬,让世人得以看到辉映后世的山水作品。明清两代世俗化生活,产生了无数与生活相关的物件。因此,服务于皇室宫廷的器物与文人旨趣成为传世文物的两大方向 [27]。
分集剧情
播报编辑
- 第一季:1.人头壶
- 人头壶的形神似在说话,人类的历史中人是主角,人头壶是人的造型。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人头壶体现了母性特征,蕴育生命。
- 第一季:2.贾湖骨笛
-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
- 第一季:3.陶鹰鼎
- 陶鹰鼎是中国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
- 第一季:4.龙山蛋壳黑陶杯
- 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 第一季:5.红山玉龙
-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动物鼻头上翘、眼睛微凸、颚下有网格状的纹理,项背上似鬣毛,有飞腾的动感,造型简素,玉质温润光洁。
参考资料 [9] [28-29]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 物料采集
该片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拍摄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3856268件文物中精选100件国宝 [2]。
- 制作模式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10]。
- 制作技术
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绍都采用流行技术辅助制作。以“何尊”为例,由于其深埋于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严重锈蚀,底部的铭文已经氧化黯淡,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分集导演在摄制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 [11]。
第二季在制作层面进一步加大多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采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 ,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12]。
第三季创作组针对每件国宝的特点、设计专属的视觉体系。三维采集技术、微痕提取技术等,该片更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认识角度各异,或者采用8K技术呈现文物的艺术细节;或者以沉浸式体验回归历史现场;或者以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13]。
主创团队
播报编辑
总导演 | 徐欢 |
---|---|
执行总导演 | 张越佳;崔宁(第四季) |
分集导演 | 汪喆(第一、三季);徐大拿(第三季) |
总监制 | 张宁(第一、二季);顾玉才(第一季);关强(第三季);薛继军(第三、四季);陆进(第四季) |
总制片人 | 史岩、陈培军(第一季);范伊然(第三季);徐欢、罗娟(第四季) |
制片人 | 徐欢、范伊然(第一季);罗娟(第三季);刘颖、李晨(第四季) |
总摄影 | 杨明阳 |
预告片剪辑 | 杨玲 |
文学统筹 | 喻江 |
撰稿 | 曾辉(第一季);王磊(第一、第四季);张弛(第二、四季) 汪喆(第一、三、四季);宋凌琪(第三季);崔宁、张越佳(第四季) |
音频制作 | 沐肆洲;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第四季) |
解说 | 杨晨 |
联合承制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 |
参考资料 [14-16] [30]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奖项 | 获奖方 | 备注 | |
---|---|---|---|---|
2019年 |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 获奖 [17] |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 ||||
2023年 | 年度影响力十大纪录片提名作品推荐 |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 | 获奖 [26] |
发行信息
播报编辑
前期宣传
播出信息
分季节目 | 播出日期 | 播出时间 | 播出频道 |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 2025-08-07至1月15日 | 每晚22:00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2]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 2025-08-07至7月27日 | 每晚22:49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20]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 2025-08-07至6月17日 | 每晚20:00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21]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 | 2025-08-07至2月8日 | 每晚19:22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27] |
作品评价
播报编辑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过往国宝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威严感,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从而实现了“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价值追求 [22]。纪录片所普及的不仅是文物,也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3]。(《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综合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画风虽然轻松,但态度却足够严谨、认真。如在介绍贾湖骨笛时,纪录片以带有水墨画风的仙鹤动画引出这支骨笛的诞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声音”、“最远古的声音”的片段,更让观众对这穿越数千年的笛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24]。(《新闻晨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通过“微纪录”表达方式,让沉静的国宝“开口”讲述传奇,向观众展现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 [20]。(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问题驱动,以回复国宝留言为引导,融合基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对中华文明的感官认知;通过古老的文物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25]。(《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