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外文名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简 称
- 中国科大,USTC
- 所在地
- 合肥市 [197]
- 创办时间
- 1958年9月 [51]
- 创办人
- 郭沫若
- 办学性质
- 公办大学
- 学校类别
- 理工类 [51]
- 主管部门
- 中国科学院 [89]
- 专职院士数
- 79 [93]
- 本科专业
- 44个 [105](截至2025年6月)
- 硕士点
- 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5](截至2025年6月)
- 博士点
- 3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05](截至2025年6月)
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88] [105](截至2025年6月)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34个 [31](截至2025年6月)
- 国家重点学科
- 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88](截至2024年3月)
- 国家重点学科
- 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88](截至2024年3月)
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88](截至2024年3月) - 院系设置
- 32个学院,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 [51](截至2024年9月)
- 校 训
-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90]
- 校 歌
- 《永恒的东风》 [91]
- 校庆日
- 9月20日 [46]
- 院 训
-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 地 址
- 北校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号 [86]
南校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1129号 [86]
西校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86]
东校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86]
高新校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复兴路100号 [86]展开 - 院校代码
- 10358 [89]
- 主要奖项
- 7次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截至2024年) [108]
1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5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截至2024年) [108]
7次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截至2024年) [108]
4次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截至2024年)
19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截至2024年) [108]展开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追根溯源
- 建校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137]
- 酝酿与审批
2025-08-04,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务常务会议上,院长郭沫若提出,为了培养干部,可以考虑科学院附设高等学校。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请示,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一所大学。聂荣臻副总理随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科学院拟办大学一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5月21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报告。 [137]
- 筹备过程
2025-08-04,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简章,明确教学设备原则上由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负责。会议决定学校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立联系协作关系。 [137]
同年7月28日,学校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系主任会议,会议决定增设应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数学和政治课等四个小组。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示,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当校址,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 [137]
9月初,在北京考区录取的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义务劳动;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137]
建校初期
1959年,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设立科技情报系,1960年该系撤销,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原来的13个系合并成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教育部核定学校设定专业24个,1966年减为23个,学制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要求,系和专业调整后,专业课程基本不变,教研室继续保留,以便经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联系。 [131]
1960年中国科大与科学院计算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107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计算机,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2月,学校召开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1963年9月,为纪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学论文集》,选入师生论文共80篇。 [131]
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研究所录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国科大负责基础课教学。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曾致函科学院领导,建议中国科大开办研究生院。科学院对由中国科大在中关村开办研究生院问题也曾提出方案,后因“文革”动乱而搁浅。 [131]
截至1966年,中国科大为国家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部分成为业务和领导骨干。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131]
“文革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61级学生在校长达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毕业分配,走上工作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毕。 [130]
1966年6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向中国科大派驻工作组。此后,揭发会、批斗会、大字报、大辩论持续不断,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驻校工作组才根据上级决定,撤离科大。 [130]
2025-08-04,中国科大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次日开始办公,在革委会各办事机构健全之前,统管一切有关革委会事宜。1968年8月,解放军驻京“毛泽东思想宣传队”200余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两批300人进驻科大,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2025-08-04,学校成立教育革命组。之后,学校陆续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队,共77人分赴部队、农村、工厂进行教育革命探索,并到上海取经。 [130]
2025-08-04,中国科技大学教育革命调查组草拟出《关于走共大道路,重建无产阶级新科大的初步意见》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榜样,向清华、北大学习,到江西创办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学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东北等地选点办“五·七”干校,以便干部轮流下放劳动锻炼。 [130]
2025-08-04,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刘西尧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协商,指令中国科大战备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赴安庆。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130]
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1/2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30]
1972年,学校重建了数理化基础课教研室,广大师生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开始了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决定将分布在全国范围各种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届毕业生招回学校进修,举办“回炉班”。“回炉班”结业后,他们与学校从各地所招的200余名教师一起充实了学校的教师队伍,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招收的1972~1976级工农兵学员,学制改为3年。 [130]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同年,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胡耀邦在准备向国务院提交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的同时,指示科大代表科学院起草向国务院汇报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中国科大要通过择优录取应届毕业生、试办研究生班等建议。报告上报后,邓小平圈阅同意。
当中国科大准备实行经邓小平指示同意的办法招生时,全国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被诬蔑为“复辟”“回潮”的“毒草”。 [130]
至1977年底,中国科大校舍面积达11.8万平方米,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教师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 [130]
改革创新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科学院于2025-08-04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邓小平及纪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副总理等批示同意。 [129]
2025-08-04,学校恢复列为重点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有: [129]
1.面向世界,开放办学
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选派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聘请上百位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129]
2.创建少年班
197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大经过考试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经验。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龄14岁,年龄最小的谢彦波仅11岁。此后,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办少年班。1985年9月,为把少年班经验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广,中国科大仿照少年班办学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少年班与零零班统一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29]
3.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国科大明确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博士点11个,硕士点24个。1983年,国内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国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设立研究生院。 [129]
4.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025-08-04至30日,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发挥科学院和科大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为进一步办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决定。 [129]
19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使当时以理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通过不断完善,使学科专业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学校还及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进行“4-2-3(学士-硕士-博士)分流培养”的试点,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1980年中国科大开始实行学分制,同时实行免修、选修、跳级等措施;试行导师制,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费用,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1985年,中国科大开办不分系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129]
1977年以后入学的中国科大历届毕业生中,有6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留学生项目(CUSPEA)中,中国科大学生共考取237人,占录取总数的25.8%,为全国之冠。1983年,英国《自然》杂志撰文称中国科大为“招风的大树”。 [129]
重新崛起
2025-08-04,经中科院党组决定,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大北京教学管理处合并。198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务委员会。 [129]
1982年5月,经中科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挂两个牌子。 [2]
198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67000平方米,总投资9300万元;批准在校人数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职工编制为3800人。2025-08-04,学校举行新校区工程奠基典礼。 [129]
经过“七五”、“八五”国家重点建设,截至1988年底,中国科大校园面积扩大近一倍,建筑面积已由迁址合肥时的6万平方米增至51万余平方米。教学楼、化学楼、电子楼、力学楼、生物楼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结构分析、选键化学等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建成。3000门程控电话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建成图书馆并初步建成与Internet联网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 [129]
展望未来
19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成立了理学院、商学院(后更名为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院院长大多由“两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担任。下设26个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按学科群组织教学,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规律。 [2]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在部分高等学校“211工程”立项工作会议上,确定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一批重点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2]
1996年9月,为区别于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加上“(北京)”,即“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2]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中国科学院纳入知识创新工程体系试点范围,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中国科大的领导体制由1984年以来试行校长负责制,转换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3]2025-08-04,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并联合发出《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中国科大成为首批九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同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合肥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合并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 [191]
2025-08-04至5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中国科大在21世纪初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改革与发展工作。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2年,学校19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2025-08-04,中国科大迎来50周年校庆。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大星”。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201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
2012年、2013年,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1]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翌年1月7日揭牌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52]
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2016年5月,学校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53-154]
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中国科大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16日,中国科大少年班85级校友、百度董事长特别助理马东敏女士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一亿元人民币,并宣布成立“蔷薇科大发展基金”;同月,学校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中国科大与中国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7-11]
2019年3月,学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华东五校”在芜湖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7月,发起成立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22日,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同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副理事长单位。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12-13]
2025-08-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江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 [14]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 [15]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16]。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7]。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8]
2025-08-04,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 [19]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52]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53]10月,《关于第二次月球科研样品发放的公告》中月球样本被分为成51份,发放给17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批样品总重约17.936克。 [155]同年,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位列其中。 [55]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156]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60]2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3篇成果论文,分别报道了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新型电子向列相、蛋白质设计3个方面。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中科院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157]4月,获得“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61]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名单。 [158]8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区园区(一期)完工,9月开学后容纳约8000名师生办学。 [159]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青年团队被授予第25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62]8月20日,合作成立“长三角科技传播联盟”。 [160]8月21日,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161]10月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正式成立。 [66]12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71]
2025-08-04,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 [74]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相关科学元器件实物和原始资料。 [84]
2025-08-04,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并主持签约仪式。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安徽省领导张韵声、张红文、任清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琪、汪克强出席活动。 [198]
2025-08-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揭牌; [139]同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 [140]
2024年在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是首次进入全球50强之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42位。 [196]
2024年9月,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获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董。 [199]
2025-08-04,“杨元庆校友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楼命名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中国科大计算机系校友杨元庆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资支持建设的少年班学院楼命名为“周光召楼”。 [200]12月6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7]3月19日,常熟农商银行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11]
2025-08-04,贵州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13]4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组团式”帮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贵州大学举行。 [215]
202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浩波在国际在线《高招进行时》上透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优本扩容”政策,全国增加100个招生计划。 [217]
办学条件
播报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本科专业44个, 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105-106]
学院 | 系 | 专业 |
---|---|---|
- | - | |
数学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概率统计系 | ||
计算与应用数学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物理系 |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天文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近代物理系 | ||
天文学系 | ||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
工程与应用物理系 |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管理科学系 | 管理科学 | |
统计与金融系 | 金融学 统计学 | |
化学物理系 | 化学 | |
应用化学系 | ||
化学系 |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地球物理与空间科学技术系 |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 |
地球化学与行星科学系 | 地球化学 行星科学 环境科学 | |
近代力学系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安全工程 | |
外语系 | 英语 |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考古学 | |
科技传播系 | 传播学 网络与新媒体 | |
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 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 核科学与工程系 |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应用物理学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未来技术学院 | 量子信息科学 |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 ||
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 |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 |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 ||
系统生物学系 | ||
医药生物技术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信息与智能学部 | ||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 |
自动化系 | 自动化 | |
人工智能专业 | 人工智能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 |
微电子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29] |
附属医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前身为合肥基督医院,始建于1898年,2017年12月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由总院(院本部)、南区(安徽省脑科医院、安徽省心血管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感染病院区(合肥市传染病医院)、北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组成。医院总占地面积(含规划面积)约785亩,总建成面积90.6万平方米,总在建面积(不含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2023年底实际开放床位6314张,设有47个临床医技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个,省临床重点专科33个。 [138]
截至202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有在岗职工8395人(含劳务派遣613人),聘任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其中一级主任医师39人。拥有特聘院士5人,全职在院的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入选者10人,国家部委重点人才项目5人次,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专家128人次,省“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次,“江淮名医”61人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3人次。近三年共授权国家专利860件,完成25项科技成果转化,位居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第11位。共获省科学技术奖31项,其中一等奖5项。首次获得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一等奖。 [138]
学科建设
- 学科概览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站显示学校现有3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招生网显示学校有34个一级学科(含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5]),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含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88]
类别 | 名称 |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安全技术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 | 哲学、天文学、地质学、生态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30]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苏州高等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附属第一医院(国级工作站)、国际金融研究院(国级工作站)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 [31]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量子科学与技术、行星科学与探测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大气科学、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学 [32] |
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知识产权、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文物 [64] |
截至2024年5月 |
- 学科排名
截止2024年6月(ESI最新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1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103]2024年5月,Nature Index发布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指数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2。 [104]
时间 | 学科 | 学科排名 |
---|---|---|
2024年 | 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 前1‰ |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 | 前1% | |
参考资料: [63] [103]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3204人,其中教授1132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14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744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5.2%。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5%,4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7.7%。 [28]
时间 | 姓名 | 院士类别 |
---|---|---|
2023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2021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9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7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5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2013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1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9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7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5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3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1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1999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7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5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3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1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参考资料(注:未收录兼职院士): [93]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有教学实验室320个。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5个。 [1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奖1项。 [33] [94]
时间 | 基地名称 | 批次 |
---|---|---|
2020年度 |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第二批 [50] |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王绶绾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2019年度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第一批 [95] |
严济慈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卢嘉锡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贝时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4] | 大学生心理学、电磁学、生理学、天体物理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地震学原理与应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并行计算 |
国家级精品课程 [35] |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02] | 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认识宇宙、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地震活动与地震学、核聚变——人类理想新能源、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系统生物学与生命、生命科学导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中的光学、人体健康的卫士:免疫系统、极地考察与全新世生态地质学、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中华文化精髓修养之入门及儒家修养篇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63]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64]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71-172]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65]中国科大-微软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 [166] |
国家级特色专业 [167-170] | 数学类、物理学类、电子信息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球物理学、信息安全、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电磁学》课程教学团队、 [174]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 [173]微积分类课程教学团队、并行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175]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176] |
- 英才教育
少年班
1985年,中国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少部分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起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大部分学生实行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2+2),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与教务处、相关学院创办“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可以随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 [36]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国科大深化“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的具体举措。2009年起,该校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联合开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包括“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等7个基础科学类英才班以及“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4个高技术类英才班。2010年10月,该校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5个科技英才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4年,各英才班在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 优秀博士论文
截至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共有285篇论文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100]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科研平台
- 科研机构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88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20]
类别 | 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
国家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
国家实验室 | 国家计委 | |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计委 |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科学技术部 | |
中国科学院 |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 | |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 | 科学技术部 | |
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 | 国防科工局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科学技术部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 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
其他 | 科学技术部 |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21] |
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 | 国家计委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 | 国家发改委 |
合肥先进光源 | 国家发改委 |
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21] |
类别 | 名称 |
---|---|
率先行动机构 | |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 |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 |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 |
其他 |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 |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 |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22] |
名称 | 批准单位 |
---|---|
教育部 | |
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脑启发智能感知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网络文化内容认知与检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文化和旅游部 |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应急管理部 |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安徽省 |
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 |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
生物医学与健康安徽省实验室 | |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 |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衰老生物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 | |
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量子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图形计算与感知交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数字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科学仪器制造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智能低碳信息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新发突发传染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教育厅 |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业融合研究中心 | |
智能决策博弈与数字经济创新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 |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 |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 |
精密科学仪器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表界面化学与能源催化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 | 安徽省发改委 |
安徽省热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
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仿生材料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功能膜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新型能源梯级利用工程实验室 | |
机器人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 安徽省质监局、安徽省发改委等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3年4月): [92] |
名称 | 共建单位 |
---|---|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科技传播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 |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超导量子器件与量子信息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及遥感所、地理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广州地化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桂林理工、成都理工、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
海洋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178] | 日本SHINCRON公司 |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179] |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 [180] | 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181] | 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参考资料: [177] |
- 重大科学装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23]
科研成果
- 科研成就概况
截至2019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三大奖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奖获得项数排名C9高校第四位。 [24]
2016年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5]。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课题组两篇关于氧化镓器件的研究论文被第68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EE IEDM)接收。这是中国科大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IEEE IEDM上发表论文 [69]。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董春华教授研究组将光力微腔与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触,证明该混合系统支持磁子-声子-光子的相干耦合,进而实现了可调谐的微波-光波转换。 [70]
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他人合作,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80]。
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兰州大学么志远等合作,使用自主开发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研究了格点规范场理论中的非平衡态热化过程与量子临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具备规范对称性的多体系统处于量子相变临界区域时易于热化到平衡态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83]。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牵头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17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科技奖励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7项(一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含专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次。 [24]
2025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张世武教授、王柳特任教授、金虎副教授与孙帅帅特任教授成功研发了一种具备 19 自由度的轻质仿生灵巧手,能够复现人手级别的功能,有望服务全球上千万上肢截肢患者的手部功能重建与日常生活辅助,并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操作。相关成果 1 月 22 日以 "A lightweight prosthetic hand with 19-DOF dexterity and human-level functions"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9]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全媒体环境下治理型内容风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
202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2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9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9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8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
2017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聚合物/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设计与阻燃机理 | |
2017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6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5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
201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吴枫 | |
2014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俞汉青 | |
2013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2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2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1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俞书宏 | |
2009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火灾风险评估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
200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4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3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空间早期火灾智能监测与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系统 | |
2001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陈国良 [210] |
- 科研特色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17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 [23]
- 重大突破
2025-08-04,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号消息,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58]
- 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该成果2025-08-04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56]
2025-08-04,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教授团队在高性能类脑突触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对铁电畴形态和翻转动力学的设计,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中实现了亚纳秒电脉冲下电导态可非易失连续调控的类脑突触器件,可用于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类脑计算系统,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 [59]2025-08-04,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竣工 [67]。11月10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柔性Janus(两面型)螺旋结构的纳米线组装体光热电器件,这种器件的结构可以在不耗费额外能量的同时,以一种柔性结构被动捕获和耗散热量,为实现普适性和高性能热电器件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68]
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联合英国学者,详细研究了嫦娥五号月壤中32个质地均匀的撞击玻璃珠。结果发现,撞击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达0.05%。 [72]
2024年8月,中国科大天文学系蒋凝、王挺贵、孔旭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首个获得光谱认证、且迄今证据最为确凿的重复性部分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194]
202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类地行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第一性原理自由能计算揭示了火星核和火星幔的分离过程,这对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与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208]
- 量子纠缠研究
2023年7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相关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81]
- 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高能粒子及辐射探测数据,结合火星大气粒子传输模拟,首次构建了火星空间完整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质子能谱,这项研究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206]
年度 | 项目名称 | 入选类别 |
---|---|---|
1998 | 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从四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1999 | 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2000 | 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01 | 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中国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3 | 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4 |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5 |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06 |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2007 | 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2008 |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 年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 |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
2009 |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10 |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 |
2012 |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
Quantum hops |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 (SCIENCE NEWS)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3 |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4 |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15 | 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Double quantum-teleportation milestone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 |
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中科大首次成功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16 | 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7 | A quantum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proved its potential in 2017 | Top ten science stories of 2017(Science News) |
Particle-free quantum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in the lab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 | |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 年度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 |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我校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量子系统研发创纪录,中国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 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 |
“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18 | Quantum Cryptography via Satellite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我校参与)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9 | 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界面单位点”新型催化剂结构设计与氢气中微量CO的高效去除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0 | 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黑磷复合材料的“界面重构”实现高倍率高容量锂存储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关注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1 | “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参与)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基于稀土离子的固态量子存储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2 | 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开创超冷化学的新纪元)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
实数量子力学检验系列实验 | 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参考资料: [23]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49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图书、特藏和再造善本)。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20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外文电子图书65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2.56万种、国内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86万份、音视频资料47.6万小时,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26]
- 学术期刊
《The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 出版,Wayne ORCHISTON 教授和 Yunli SHI 教授担任联合编辑。这是一本开放获取电子期刊,每季度出版一次,分别于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出版。所有论文在出版前都经过审阅。不收取出版费。当前和往期的所有论文均可在此网站以及 SAO /NASA 天体物理数据系统 和 黎刹理工大学网站上免费下载。 [1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1992~1993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许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124]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简称 CMI)期刊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承办,田志刚教授担任共同主编。 [124]
《低温物理学报》: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124]
《实验力学》: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124]
《化学物理学报》(CJCP):1988年创刊,致力于报道交叉学科领域的新颖、原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受到国内外化学、物理、材料和生物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124]
《数学与统计学通讯》:数学统计学研究提供Springer高质量,前沿的研究横跨数学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代数、分析、应用程序、计算科学与工程、动力系统与微分方程、几何和拓扑结构、数学科学史、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数学物理、数论与离散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定量金融学、商业/经济/金融、计算统计数据、纯概率与应用概率、统计理论与方法等领域。 [124]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27]
《科技与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是科技界、法律界和产业界的战略联盟,是专注科技法学研究、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具有学术出版资质和相关的专业背景。 [124]
校园文化
播报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名
- 校徽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2、火箭: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科大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3、打开的书:书本是知识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这里勤奋学习,汲取丰富的知识素养,为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本经过修饰之后,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飞翔的海燕,象征着中国科大这所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
4、正圆形外围轮廓: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使校徽与国际化接轨。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蕴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而显得更为突出。
5、深蓝色主色调:校徽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宽容的文化品格,与中科院院徽的色调一致,表明中国科大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和母体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 校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旗分别以白、红、蓝三种色彩作为底色,其中以白底标准色校徽图案为正式旗帜,红蓝底色反白阴形校徽图案为一般图案。尺寸规格共有5种。
精神文化
- 校训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从此,校歌中“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1959年开学典礼,郭老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2025-08-04,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老在中国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也是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对校风、校训作的新的提炼。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法论。”
综上所述,科大校训的文字表述,源于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开学典礼致辞,后经不同时期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而成。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八个字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学、治教之道,尽含其中,寓意深广。 [44]
- 校歌
2025-08-04,正式开学之前,首任校长郭沫若欣然命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亲自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9月17日,郭沫若校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的时候,总理仅改动了两个字,把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使文字的表达更为准确。
两天后,郭校长又请吕骥先生来校,在大礼堂里教授全体师生们学唱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乐家和政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激荡科大人的旋律,从此传唱不衰。 [45]
永恒的东风 郭沫若/词 吕骥/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45] |
- 校庆日
2025-08-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从此,每年9月20日,成为校庆纪念日。 [46]
- 理念精神
精神内涵: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在借鉴、综合、提炼、归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科大文化传统研究》课题组提出科大精神的内涵) [47]
文化品格:强国报国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创新进取的精神、民主办学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作风。
校区情况
播报编辑
东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是1970年代科大迁至合肥时的校区,常常又被称为老校区。西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于1986年兴建。 [188]普通本科生均在东西区。 [190]
南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1129号,北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金寨路与黄山路交口。 [189]南北区主要是研究生、成教生及一部分因未达到规定毕业学分而补修的实行弹性学制的学生。 [190]
中校区位于东校区与西校区之间,主要承担住宿以及东西区通勤的需求,向东通过地下通道与东区相连通,向西与西区隔肥西路相对,中间东西向的道路基本上是中区唯一的主干道。 [188]
高新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距离现有校区13公里,规划范围为创新大道、燕子河路、石莲南路和柏堰湾路围合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3.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6.2万平方米,其中:科研教学区建筑面积73.2万平方米,生活配套区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187]
行政管理
播报编辑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校长 | 1958.9-1978.6 | 党委书记 | 1958.9-1963.5 | ||
1980.2-1984.9 | 1963.5-1975.11 | ||||
1985.4-1987.1 | 1975.11-1977.9 | ||||
1987.1-1988.2 | 1977.9-1978.10 | ||||
1988.2-1993.7 | 1978.11-1987.1 | ||||
1993.7-1998.6 | 1987.1-1988.2 | ||||
1998.6-2008.9 | 1988.2-1990.4 | ||||
2008.9-2015.1 | 1993.8-1998.7 | ||||
2015.3-2017.6 [48] | 1990.4-1993.8 | ||||
2017.06-2024.10 [201-202] | 1998.7-2003.5 | ||||
- | - | 2003.5-2008.9 | |||
- | - | 2008.09-2018.05 [49] |
校园环境
播报编辑
宿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公寓楼设施齐全,宿舍里同时配备了空调、暖气、洗衣机、烘干机等。每层楼都有公共热水机,男生宿舍每层楼配备卫生间和淋浴间,女生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宿舍楼内自习室、研讨室免费开放。青年之家位于中区宿舍1号楼架空层,包含了研讨区、水吧区、舞台区和会议室等区域,满足大家的休闲娱乐、会议自习等多种需求。 [112-113]
食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18个食堂,东校区有东区学生食堂东苑餐厅、东区教工餐厅、美食广场、星座餐厅、蜗壳时光茶餐厅,西校区有西学生食堂、西三餐厅、金桔园餐厅、正阳楼餐厅、西苑餐厅、芳华餐厅、西区教工餐厅,中校有桃李苑餐厅、夜餐部,高新园区有高新园区学生食堂、高新园一期B食堂,南校区有南区学生食堂。 [109]
体育设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体育设施齐全,各类体育场馆丰富。学校综合体育中心位于学校中校区,总建筑面积31740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三层,集综合馆、训练馆、游泳馆、户外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于一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座综合性体育场馆。 [110]全省首个健身岛落户科大,健身岛将有氧练器材、力量训练器材、体质测试器材融为一体,将身体全功能训练与体质监测相结合。 [111]
校园风景
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广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们举行活动的地点,也见证了学校的重大事迹。每一年的郭沫若奖学金,就是在此广场由校领导亲自为获得此科大最高殊荣的学生颁发。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铜像西面是现代艺术中心。从郭沫若铜像往北面是一教,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物理实验的地点,所有科大人都在这里进行物理学实验。 东面是刻有“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校风纪念碑,东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钱临照铜像,此像立于2000年4月,借以深切缅怀原学校教授、副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钱临照先生。沿广场东侧的道路向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广场南侧之中国科大星纪念碑,乃2008年50周年校庆之时所立。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是一种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的永志性纪念。这个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广场中心是一个喷泉广场,西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科大东区图书馆就在广场前方。 [182]
也西湖
也西湖,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在济慈路、寰宇北路、寰宇西路、英才路的围绕中。是一片大学景观湖。也西湖中有一个湖中岛,通过木桥与湖南岸相连。岛上建有一鉴亭。湖东北角为芳华园。 [183]
眼镜湖
眼镜湖位于东区老北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湖,中间是种植樱花的路,两湖像眼镜一样,所以称“眼镜湖”。 [185]
一鉴亭
科大东区一教之北有池二,樱花大道其间,名之眼镜也。东池中有亭独立,回廊相接,得名一鉴,盖取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以昭其水静如镜也,抑或申而示之后辈,当以之为鉴。 [184]
樱花大道
樱花大道本名“玉泉北路”,源于科大人对北京初建时旧址的难忘记忆。位于东区北门向南200米的玉泉北路两旁有100多株粉色晚樱,花瓣层叠如粉色云朵,非常好看,无数粉红簇拥在枝条上,美成一片花海,令人流连忘返。路的西侧中间,有一棵罕见的绿色晚樱,正所谓“万红丛中一点绿”,成为游人赏花的必看风景。每年3、4月份的樱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游玩赏景。 [186]
知名校友
播报编辑
姓名 | 简介 |
---|---|
赵忠贤 | 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125] |
华罗庚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32] |
朱清时 |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33] |
尹志尧 |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117] |
侯建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34] |
潘建伟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135] |
李一良 | 香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 [136] |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学校荣誉
时间 | 所获荣誉 |
---|---|
1959年 | 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79] |
2011年 | 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77] |
2017年9月/2022年2月 | 两度入选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79] |
2023年1月 | 荣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27] |
2023年6月 | 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名单 [126] |
2024年1月 | 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195] |
2025年5月 |
学校排名
- 国内排名
时间 | 排名 |
---|---|
2019年5月 | 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名 [37] |
2023年3月 | 2023软科综合性大学排名(主榜)第七名 [73] |
2024年4月 |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7名 [97] |
- 国际排名
时间 | 排名 |
---|---|
2019年9月 | 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第80名 |
2020年6月 | 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亚洲第10,国内第3 [41] |
2020年9月 | 2021世界大学排名第87位,国内第4 [40] |
2022年10月 | 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第74位 [65] |
2023年9月 | 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第57位 [96] |
时间 | 排名 |
---|---|
2019年6月 | |
2020年6月 |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93位,国内第6 [43] |
2021年6月 |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98位 [54] |
2022年6月 | 2023QS世界大学排名第94位 [98] |
2023年6月 | 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7位 [99] |
时间 | 排名 |
---|---|
2019年10月 |
时间 | 排名 |
---|---|
2019年8月 | |
2020年8月 |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73名 [39] |
2025-08-04 | 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入选百强榜单 [62] |
2025-08-04 | 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63名 [82] |
2025-08-04 | 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42名 [196] |
地图信息
播报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
校园设施
百科校园大使协作认证
(更新于2024.05.29)
宿舍条件
空调
上床下桌
暖气
4人间
WIFI
热水供应
洗衣房/洗衣机
热水器
微波炉
1400/学年
门禁
校园环境
是
9个
清真档口
篮球场
足球场
羽毛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