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编办批准、于2006年9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该中心主要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调研、普查指导、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申遗等工作,内设办公室、管理保护部等4个机构,共有在编人员21名,专业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 [12-14]。
截至2022年10月,该中心管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传承人3062名,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实验区24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中国42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全球首位) [5-7] [10]。中心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整合影像资料与数据库资源,发布二十四节气、昆曲等专题图集 [11] [16]。其承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活动,成为国际非遗保护交流的重要平台 [15]。
- 中文名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成立时间
- 2025-08-07
主要职责
播报编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主要职责为:开展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组织相关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承担有关人才培训工作;承担文化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3]
内设机构
播报编辑
中心现设有办公室、管理保护部、理论室、数字化保护中心4个内设机构。
项目清单
播报编辑
截至2022年10月,该机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个批次、10个类别、1557个项目、3610个子项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有3062人 [6];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涉及省份17个 [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个批次合计100个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178个缔约国、3个名录名册类型、584个项目 [9];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10]。
图集
播报编辑
该机构现有二十四节气日历图集、良辰美景·2019非遗演出季古琴专场、良辰美景·2019非遗演出季昆曲专场、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演出图集、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图集等相关图集 [11]。
人员编制
播报编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编在岗人员21名,人员教育背景涉及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美术、戏曲等多个学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