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
- 外文名
- Karl Phili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 别 名
- 西方兵圣
- 国 籍
- 普鲁士
- 民 族
- 日耳曼人
- 出生日期
- 1780年
- 逝世日期
- 1831年
- 毕业院校
- 柏林军官学校 [3]
- 职 业
- 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
- 代表作品
- 《战争论》
- 出生地
- 马格德堡 [3]
- 性 别
- 男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2025-08-06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十二岁时在波茨坦的尤金亲王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沙恩霍斯特的赏识。沙恩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在一次谈话中,沙恩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和自己有着相近之处的朴实青年,头脑中潜存着非凡的天资。克劳塞维茨向沙恩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沙恩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并在事业上互相给予坚强的支持。克劳塞维茨在后来谈起沙恩霍斯特时满怀深情地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在法国囚禁期间,克劳塞维茨不到半年就掌握了法语,除军事外,他还广泛涉猎数学、文学、美术等知识。到山区参观时,他勘察未来可能成为战场的地形;在交流讨论中,他研究法国人的思维特征。 [4]1807年10月释放回国。 [3]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
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他先在俄军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1813年3月,他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回到柏林,回到普鲁士军队。 [3]
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林尼战役。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在任校长的12年间,他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了130多个战例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虽然身为贵族并最终身居军队上层,克劳塞维茨却是第一个提出“人民战争”这一概念的人。 [3]
思想观点
播报编辑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深刻植根于其所处的启蒙与反启蒙思潮激烈交锋的时代背景。面对当时以发现战争普遍法则为目标的“军事启蒙”和强调具体战争独特性的两种研究传统,克劳塞维茨通过对“战争是什么”以及“如何认识战争”等根本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从而构建起其独特的战争理论。 [6]
战争本质与“三位一体”理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本质极为复杂,是“混杂着理性与情感、物质与观念、必然与偶然”的领域。战争作为一种实践,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充满“活的反应”。战争的实际进程常“仿佛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充斥着“迷雾”与“摩擦”——如劳累、危险及信息不完整等,这致使战争情境充满不确定性与“概然性”。因此,精神力量地位重要,它如同“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而物质因素则“不过是刀柄”。 [6]
为超越当时将战争视为可控“钟表”或独特“戏剧”的片面隐喻,克劳塞维茨以实践为本位,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隐喻。他认为,战争由三种倾向共同构成:
- 1.盲目的自然冲动:指民众的“原始的暴力、仇恨和敌意”。
- 2.自由的创造精神:指统帅及其军队在“偶然性和概然性的活动领域”中的发挥。
- 3.纯粹的理智:指政府将战争作为“一种从属于纯粹理智的政治工具和目标”。 [6]
这三种倾向——情感、意志与理性——分别主要与人民、军队和政府相关联,不可或缺,理论建构必须在三者间保持平衡。尤为重要的是“三位一体”具有“流动性”: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其形态会随外部条件变化,三要素的比例也随之改变。因此,战争是复杂的社会互动实践,若将其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的工具”,便会忽视战争的其他重要面相。 [6]
战争理论的目的与功用
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是一种“考察”。其目的在于探讨战争的组成部分,“考察战争中目的和手段的性质”,发现“战争的内在联系”,为指挥官提供指南,以培养其智力、判断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基本线索。面对战争这片“充满暗礁的大海”,军事统帅必须依靠“洞见”与“决断”来应对内在的偶然性。因此,克劳塞维茨的“实践范式”并非提供直接答案,而是为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反思战争观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概念工具。 [6]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克劳塞维茨最著名的论点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必须视其为政治的工具,为政治服务,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战争爆发后并未脱离政治,而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的实现。 [7]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后来的西方军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劳塞维茨一些矛盾的观点,为军事思想中的反动论点进行辩护。西方把克劳塞维茨捧为“空前绝后的军事经典作家”,大肆宣扬克劳塞维茨关于夸大个人作用和认识战争充满偶然性因素的观点,特别是鼓吹他那种有关战争残酷无情的思想,为强者国家有权采用最野蛮的武力方式作辩护。
这些观点在德国反动军队中,特别是在法西斯专政时期盛行。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这些观点,竭力证明,帝国主义集团挑起和进行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与剥削阶级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并且把这些战争说成是“全民”的战争,甚至美化为“革命”的战争。现代帝国主义军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劳塞维茨理论遗产中的错误论点,适应他们的需要,这就证明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出版图书
播报编辑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1810年年底,克劳塞维茨与相恋多年的布吕尔伯爵的女儿玛丽结婚。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