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外文名
- William Lawrence Bragg
- 国 籍
- 澳大利亚、英国
- 出生地
-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 出生日期
- 2025-08-06
- 逝世日期
- 2025-08-06
- 毕业院校
- 阿德莱德大学、剑桥大学
-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关于X射线衍射的布拉格定律
诺贝尔物理学奖(1915年)
马泰乌奇奖章(1915年)
休斯奖章(1931年)
皇家奖章(1946年)展开 - 性 别
- 男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1909年,随父亲前往英国,考取了艾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导师是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1912年,在自然科学考试中获得优等成绩。
1914年,被选为三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员和讲师。
1937年,接替去世的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成为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上任后,放弃了实验室原本擅长的核物理,大力扶持固体物理学,鼓励发展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边缘学科,为实验室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1965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特意举行了庆贺他获得诺贝尔奖五十周年典礼 [5]。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1912年秋天,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开始研究马克思·冯·劳厄(Max von Laue)发现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于11月在《剑桥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个课题的第一篇论文。1912年到1914年和父亲一起工作,研究的成果在1915年以摘要形式发表,题为“X射线和晶体结构”,改论文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1915年与父亲合写了许多关于晶体结构的科学论文:《结晶状态》(1934年),《电学》(1936年),《矿物的原子结构》(1937年)。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后来的主要兴趣是应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这项工作先是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后来他在皇家研究所戴维-法拉第实验室时继续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播报编辑
1912年—1919年 | 法国声波测绘地图总局技术顾问 |
1958年—1960年 | 频率顾问委员会主席 |
个人生活
播报编辑
- 家世背景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出生时,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是阿德莱德大学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母亲格温多琳(Gwendoline)是南澳大利亚政府天文学家查尔斯·托德(Charles Todd)的女儿 [2]。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对于建立X射线波长,入射角和晶体内部原子层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贡献(Their contributions include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velength of the X-ray, its angle of inciden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tomic layers inside the crystal) [3]。(诺贝尔物理学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