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循之是唐代洛阳人,与弟弟张仲之均以学业闻名。他在武则天时期因上书触怒皇帝而被杀,现存诗作六首 [3]。其诗作《巫山高》曾被误归为沈佺期名下,经文献考辨确认归属张循之 [1]。诗作《送李使君赴泉州诗》描绘了唐代福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诗中'执玉来朝''还珠入贡'等意象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相印证 [2] [4-6]。另一诗句"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被视作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4]。
- 所处时代
- 唐代
- 籍 贯
- 洛阳 [3]
- 亲 属
- 弟张仲之 [3]
- 代表诗作
- 《巫山高》 [1]
- 诗作数量
- 6首 [3]
- 诗句例举
-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 [4]
生平经历
播报编辑
张循之为洛阳人,与其弟张仲之在唐代以学识闻名。武则天执政时期,他因上书直言触怒统治者而遭杀害 [3]。
诗作归属考辨
播报编辑
《全唐诗》中收录的《巫山高》一诗长期被归于沈佺期名下。2017年学术考辨通过对比《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文献,结合顾陶《唐诗类选》记载,确认该诗实际作者为张循之,纠正了范摅的误记 [1]。
诗歌创作特色
播报编辑
- 1.海外贸易写照:张循之(一说包何)所作《送李使君赴泉州诗》中'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等句,反映了唐代福州海外贸易的盛况。诗中'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生动描绘了外商云集的景象,成为研究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学史料 [2] [5-6]。
- 2.丝路文化交流:其诗句"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以朝贡贸易为切入点,记录了通过丝绸之路形成的唐代中外文化互动,被视作大唐开放气象的缩影 [4]。
历史语境争议
播报编辑
《送李使君赴泉州诗》标题中的"泉州"实指唐代福州。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考证指出,隋唐时期福州曾改名泉州,诗中描绘的商贸场景与福州历史地位相符 [2] [5-6]。一说为晚唐诗人包何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