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理论
-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 价值决定
-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 划分依据
- 劳动力再生产与剩余创造 [1]
- 构成要素
-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 [2]
- 表现形式
- 工资对应的劳动时间量 [1]
概念内涵
播报编辑
必要劳动时间包含双重维度:
- 1.个体层面:劳动者维持自身及家庭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过程 [3]
- 2.社会层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三个条件:
- 社会正常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
-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 符合社会平均标准的劳动强度 [2]
与剩余劳动的关系
播报编辑
- 1.
- 2.价值转化:剩余劳动产生的价值被资本无偿占有,构成剥削关系的物质基础 [1]
- 3.动态调整:技术进步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得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
生产方式演进
播报编辑
根据2017年发布的文献资料 [3],资本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扩大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直接延长工作日总时长(如将日工作时间从10小时增至12小时)
-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增加
理论应用
播报编辑
- 1.工资决定:必要劳动时间量决定维持工人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下限
- 2.商品定价:商品交换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 3.经济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与资本剥削的本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