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播报编辑
周武王在世时,已定下迁都洛阳的大计。 [2]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如何统治天下而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他知道“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是适合建都的地方。在天室(今嵩山)举行祭天大典时,他“南望三涂,北望岳鄙”,发现伊洛平原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更下定了营建洛邑的决心。 [4]
然而,武王壮志未酬,两年后便病重去世了。他的弟弟周公姬旦辅佐成王继位,并接过了营建洛邑的重任。 [4]
事件经过
播报编辑
迁都洛阳是西周初年的重大事件。在周公的言传身教下,周成王很快成长起来,他决定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洛邑。为此,成王先派召公“相宅”,随后由周公负责营建新都。 [2]
《尚书·洛诰》中记载,周公勘察洛阳地形后,禀告成王:“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2]
于是,在邙山和洛水之间,周公营建了两座城。一为王城,是周天子的居处,在今王城公园一带;一为成周,用来管理殷商遗民,在今汉魏洛阳城一带。历史上,这两座城统称成周或洛邑。 [2]当时洛邑又被称为新邑、大邑、新大邑。 [6]
周公营建的洛阳城规模宏大,太庙、宗庙、考宫、明堂等礼制建筑一应俱全。《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成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随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天下人都愿意服从周王朝的统治,成王亲政的条件基本成熟。 [2]
事件结果
播报编辑
成王七年,在周公的主持下,成王在洛阳举行了冬祭大典。这也标志着迁都大计完成,成王在洛阳开始亲政。 [2]
周成王来到洛邑,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召公向成王献词:“今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动静语默,均须持重,应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迁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5]
成王之后,周康王在洛阳治理天下,成周人口日渐增多,一部分人被分到城郊居住,毕公还为此作了《毕命》。对这祖孙三代的历史功绩,《左传》中有非常简洁的概括,就是“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周王朝能有长达800年的统治,离不开成康之治打下的基础。 [2]
考古证实
播报编辑
1963年,青铜器何尊在陕西宝鸡出土,上面有铭文12行,也对此次迁都事件进行了记述。铭文中说,成王初迁成周时,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称武王灭商后曾告祭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洛阳,何尊则是迄今为止发现记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也就是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武王早就决定在这里建都,统治百姓。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迁都的事只好交给成王来完成。 [2]
成王迁都后告祭武王,并赏赐了何30朋贝币。(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何特意铸了青铜器纪念此事,就是何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