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涵盖知识、能力、行为及情感等综合发展质量与个性特点,其核心是衡量个体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整合表现而非单纯技术知识。
该概念强调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社科知识的积淀,通过语言表达与行为举止转化为个人综合气质,表现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自觉意识及价值观塑造 [1]。其构成包含理论积累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维度,需结合专业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共同体现。
“素质”一词源于生理学,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物特征。20世纪教育理论将其扩展至能力、道德及社会实践层面,高等教育中侧重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其内涵延伸至教育活动领域,旨在提升人的整体发展质量。
- 中文名
- 文化素质
- 定义1
-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 定义3
-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
文化素质 《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②事物本来的性质。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文化素质 “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