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偏好是经济学中衡量人们对当前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偏好程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体现为现货与期货的价值差异,现代经济学中以利息形式呈现 [2-4]。该概念由欧文·费雪提出,奥地利学派进一步拓展并应用于货币市场分析 [2]。时间偏好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在无限期模型中需考虑完美假设条件下的稳定性 [1]。居民储蓄、企业投资决策及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均与时间偏好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习惯差异亦折射时间偏好变化 [2] [4]。
- 提出者
- 欧文·费雪 [2]
- 相关概念
- 时间偏好率 [4]
- 应用领域
- 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 [2]
- 学派主张
- 奥地利学派主张市场自由调节时间偏好 [2]
- 影响因素
- 文化差异 [2]
定义与起源
播报编辑
时间偏好指人们倾向于选择当前商品而非未来同质商品的经济现象 [3-4]。该术语由欧文·费雪在19世纪末提出,后经奥地利学派拓展,定义为现货相较于期货价值溢价的现象,现代经济学中这种溢价体现为利息 [2] [4]。
理论发展与学派观点
播报编辑
奥地利学派继承并发展时间偏好理论,强调其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整体时间偏好水平通过供给影响利息与利润。该学派主张市场自由调节时间偏好,反对政府干预延长经济周期调整 [2]。
影响因素分析
播报编辑
行为经济学视角
行为经济学揭示时间偏好不一致源于不耐心递减、有限意志力、估测偏见和参照点依赖 [5]。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对利率敏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2]。
文化差异
美国与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反映出时间偏好文化特性。例如(2009年资料记载),加息政策通过改变时间偏好影响购房决策,但政府干预可能导致非预期后果 [2]。
实际应用
播报编辑
资本收益率模型
经济学模型常以时间偏好解释资本收益率稳定性。更高耐心导致更多储蓄和资本积累,进而降低资本收益率,但在无限期模型中该推论仅存于完美假设 [1]。
政策调控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影响整体时间偏好水平。房地产市场时间偏好现象显示(截至2009年),加息政策短期抑制购房需求,长期可能引发非理性繁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