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 [1]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2]
2025-08-07,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3] [5]2025-08-07,该景观入选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成果。 [10]
- 中文名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 外文名
-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 [9]
- 地理位置
-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
景观概况
播报编辑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平均海拔高度在1400米左右。这里山高林茂,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普洱茶生长。一千多年前,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景迈山定居。他们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栽培茶树,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并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其中,林下茶种植传统通过延续下来的社会治理体系、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茶祖信仰”保持下来,传承千年且依旧充满活力,是森林农业开发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同时,以土地利用和村镇建设技术为代表的传统知识体系,塑造了景迈山以古茶林为核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合理分布、功能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创造了宜居和可持续的山地人居环境,保证了当地社会和经济一千多年的稳定发展。 [8]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集中在惠民镇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地域范围内,包括10个自然村寨。缓冲区11927.85公顷,除了上述两村外还涉及惠民镇芒云行政村和糯福乡勐宋行政村,有5个自然村寨。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 [8]
遗产要素
播报编辑
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 [8]
古茶林
景迈山完好保存着5片古茶林,共计1180公顷。公元864年著成的《蛮书》已经记载该区域广泛种植茶树,而芒景缅寺木塔残碑之一的《功德碑计》则记载了傣历377年(公历1015年)建盖总佛寺的故事,因此景迈山种茶的历史应有千年以上,当然确切的具体开始年份仍待进一步考证。由于栽培型茶树在一定树龄以后(约100年)逐步进入低产期和衰亡期,因此古茶林存在更新演替的动态过程,但仍有约10%的茶树树龄超过100年,最老的茶树树龄300年以上。 [8]
古村寨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共有9个遗产要素村落,人口近5000人。其中南部5个为布朗村寨,分布在南北走向的芒景山(又名帕哎冷山)西麓;北部4个为傣族村寨,分布在东西走向的白象山北麓。这些传统村寨在整体选址、村寨布局和民居风貌上具有鲜明特点。
古村寨整体上围绕神山而建。当地先民根据景迈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资源条件确定神山,而后围绕神山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建设村寨。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村寨均在海拔1200米(景迈山云海/雾线高度)以上。当寨子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另外选址建新寨,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村落防火安全。通常,几个村寨围绕一座神山呈现群落式布局。
每个村寨则围绕寨心紧凑布局。遗产区古村寨的总体布局受自然环境与佛教信仰体系的影响,村寨建设以“寨心”(村寨守护神居住的地方)为基准点,内部建筑与街道基本围绕寨心集中紧凑布局,有些地形条件相对平坦的村寨还呈圈层的向心式布局,以保证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村寨由内部到外部形成“寨心”—通向寨心的建筑街道—入口“佛寺”建筑—古茶林、森林(茶神自然崇拜)—神山水源林(自然山神崇拜)的信仰空间体系。傣族村寨内均有寺庙,在村口和缅寺及特定方位种植树木作为村寨神树。村口建撒拉房用于接待南来北往的行人。村寨周边是古茶树与森林的混合区域,区域外较低海拔位置分布着生态茶园、耕地。
傣族、布朗族民居均采用传统干栏式建筑,经过四代演变改进,形成了既适应当地潮湿气候,满足生活所需,又便于茶叶晾晒存储和加工的当地干栏式建筑,是自然条件和茶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主体建筑一般为两层,屋顶为坡屋顶,一层用于储藏、饲养动物,二层用于居住,二层平台作为活动空间与茶叶晾晒与加工区域。建筑装饰上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傣族屋檐博风口以黄牛角作为装饰符号,而布朗族则饰以大叶茶“一芽两叶”的符号,标志着部落对动物、茶叶的图腾崇拜。 [8]
分隔防护林
为了保持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避免大规模连片种植,产生低温冻伤、虫害传染等自然灾害,确保整个景迈山古茶林能持续传承,在不同古茶林片区之间保留部分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之用。本次遗产要素包含了3片典型分隔防护林,总面积617.65公顷,它们是各片区古茶林的分隔带,同时也是村落重要的水源林。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维持着良好的天然林林相。 [8]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2025-08-07,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3]11月19日,“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揭牌仪式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柏联茶庄园举行。 [6]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2025-08-07,该景观入选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成果。 [10]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4]
社会影响
播报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5。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4]
旅游收入
播报编辑
2024年9月,从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了解到,自2023年9月以来,景迈山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