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沟堡熏肉是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的传统特色熟肉制品,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匠人郭玺改良的熏制工艺,曾被清朝宫廷列为贡品,2009年其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 [4] [6]。
该产品以猪肉、羊肉、鸡肉等为原料,配以花椒、丁香等二十余种香料,经老汤慢煮与柏木熏制两道核心工序制成。成品呈紫红色,具有肉质酥烂、肥而不腻、柏香浓郁的特点,且防腐耐储,常温可保存一周。现代采用真空包装与无菌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两个月,并通过“国家质量达标食品”认证 [3] [5]。
目前产品涵盖4大系列70余个品种,包括熏肉、豆制品及西式烤制类,年产能达2000吨,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多省市及海外市场。2014年入选河北省“旅游必购商品”推荐名录,全镇拥有200余家加工作坊及300多个销售点 [2] [5-6]。
- 中文名
- 柴沟堡熏肉
- 外文名
- Fortchai Bacon
- 口 味
- 爽淡不腻,味道独特
- 主要食材
- 猪肉,鸡肉,羊肉,兔肉,猪肉,五花肉
- 品 种
- 熏猪肉、鸡肉、兔肉、五花肉
- 熏制材料
- 柏木
- 位 置
- 怀安县柴沟堡镇
- 类 型
- 熟肉制品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据《怀安县志》载:“柴沟堡熏肉特佳,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清乾隆年间,怀安县柴沟堡镇有一个叫郭玺的人,开设熏肉铺。他总结了前人制作熏肉的经验,创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使柴沟堡熏肉身价倍增,据传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逃时,路经柴沟堡进膳,对柴沟堡熏肉颇为赞赏。 此后即被慈禧太后点为贡品。2009年6月,“柴沟堡镇熏肉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发展状况
播报编辑
柴沟堡熏肉曾先后两次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怀安县已把熏肉制品加工作为立县产业来发展。现有熏肉制品作坊200多家,销售摊点300多个。从1998年,县里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的熏肉制品厂,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柴沟堡熏肉制品厂与国家肉类研究中心联合投资100多万元,围绕市场多品种、多口感的需求,开发熏肉制品新产品,将单纯的猪肉熏制品,发展到熏制羊、狗、鸡、兔肉,熏豆制品、蛋制品,“香柏烤制”的西式产品4大系列70多个品种。同时,熏肉制品厂加在技改力度,采取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实施无菌操作,产品采用真空包装,严格食品检疫,熏肉制品的保质期达到2个多月,并通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质量达标食品”认证,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名优产品。随着熏肉制品知名度的提高,品种多、质量优的“柴沟堡熏肉”系列产品拓展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市等地设了11个办事处,源源不断的熏肉制品供应着以北京为主的500多家超市,同时也摆上了美、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宾馆及居民的餐桌。
熏肉的品种有熏五花肉、熏猪头、熏猪蹄、熏排骨、熏下水等10多种。 制作柴沟堡熏肉,先将精选的肉料码入锅内,倒入多年老汤,配上一定比例的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砂仁、肉蒄、大蒜、大葱、鲜姜、酱豆腐、甜面酱等佐料和调科,经适当火候煮熟后,再用柏木烟熏制。刚出锅的熏肉呈紫红色,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泡;皮烂肉嫩,喷香可口,保持了色、香、味具优的特点。在1981和198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
2014年“柴沟堡熏肉”入围河北省旅游必购商品,并推荐成为“中国旅游必购商品”。“旅游必购商品”将作为国家和省重点培养的商品品牌,进行多方推行,对扩大怀安知名度,塑造品牌都会起到积 [2]极增进作用。
食品用料
播报编辑
主料
肥膘肉500克
辅料
制作方法
播报编辑
1.备料:选用膘肥约3厘米的二级猪肉50千克,切成16~17厘米见方的大块,厚度一般在1.6厘米左右。
3.煮肉时先放脊肉,其它带皮肉块分层码在上面。另外加入大葱1千克、大蒜250克、盐适量。最后加水没住肉块,慢火煮开后,再放甜面酱、黑面酱、酱豆腐、酱油和醋。
4.开锅后肉块上下翻个,继续以慢火焖煮,每0.5小时翻一次锅,大约煮2~4小时,因为是慢火煮肉,油层严严的覆盖在肉汤上,锅内作料味能全部入肉,因而肉味香美,这是制作柴沟堡熏肉的关键。
6.煮肉汤可连用7次,每次应追加适量凉水、食盐、大葱、大蒜、姜等。其它甜面酱等调味料加量要根据肉汤成色,灵活掌握。
特点功效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