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界》是燕京大学社会学会于1927年创办的学术年刊,首任主编为时任社会学系主任许仕廉。该刊物以推动社会学本土化为宗旨,内容涵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设置论文、札记与释疑、书评三大栏目 [2] [4] [6] [8]。1930年代刊发吴文藻翻译的《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 [6],系统引入功能学派理论,为社区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休刊,1948年复刊后聚焦边疆治理与国际关系议题 [2]。刊物汇集张世文、于恩德等学者实证研究成果 [1] [9],记录了人力车夫调查、工会调查等开创性社会调查 [8-9],形成"到民间去"的燕京学派研究范式 [8]。其编发的布朗讲学特辑 [6]、孙末楠民俗学说专论 [3],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 创刊时间
- 1927年 [4]
- 主办单位
- 燕京大学社会学会 [2]
- 首任主编
- 许仕廉 [4]
- 停复刊
- 1941年休刊/1948年复刊 [2]
- 主要栏目
- 论文、札记、书评 [2]
- 关联学派
- 燕京学派 [7-8]
创刊与发展
播报编辑
192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许仕廉创办《社会学界》年刊,初期作为社会学系学术成果展示平台。1930年中国社会学社成立后,刊物继续作为学术交流载体 [4]。1936年发行《纪念布朗教授来华讲学特辑》,编译功能学派经典文献 [6]。
学术特色
播报编辑
实证研究传统:刊载于恩德《北平工会调查》 [9]、张世文《上海消费合作调查》 [1]等田野报告,推动社会调查实践 [9]。理论引介:吴文藻通过刊物系统译介功能主义理论 [6],派克1932年讲学推动孙末楠民俗学说传播 [3]。
学术影响
播报编辑
1930年代推动'社会学中国化'办刊方向,培育费孝通、瞿同祖等学者 [5-6]。据2021年研究统计,刊物累计发表论文数量不详,书评数量不详 [2],构建起城市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分支学科框架 [5] [8]。
战时与复刊
播报编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休刊,战后1948年复刊后增设边疆社会研究专栏。复刊首期刊发内容侧重中国的边疆、社会管理和国际关系,反映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建设的转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