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导的经济改革正式启动,核心措施包括推行以企业自负盈亏、自筹资金为核心的“三自一全”经营机制 [1] [3] [7],通过《国营企业法》扩大企业自主权 [3],实施“加速战略”以转向集约化经济 [1] [4] [6]。但改革因国家订货占比超90%、重工业优先导致消费品短缺(1989年1200种商品中1150种供应不足),禁酒运动等脱离实际的行政手段而失败 [1] [5]。经济恶化促使改革转向‘公开性’‘民主化’政治领域,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 [1-2] [4-6]。
- 时 间
- 1987年6月 [1-3] [7]
- 措 施
- 企业自主权 [3] [7]
- 政 策
- 加速战略 [1] [3-4]
- 重 点
- 集约化经济 [3-4]
- 结 果
- 经济恶化 [1] [4-6]
- 影 响
- 苏联解体 [1-2] [4-6]
改革背景
播报编辑
20世纪80年代,苏联面临经济停滞和政治僵化危机。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初期以技术革新为重点,但成效有限 [4] [6]。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推行以企业自负盈亏、自筹资金为核心的“三自一全”经营机制改革 [1-2] [5] [7]。
主要措施
播报编辑
- 1.
- 2.加速战略: 1987年通过的“经济和社会基本方针”强调集约化发展,优先重工业,并推行以企业自负盈亏、自筹资金为核心的“三自一全”经营机制改革 [1] [3-4] [6]。
- 3.市场化尝试: 推行利润刺激、完全经济核算 [7],但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6]。
改革结果
播报编辑
- 1.经济衰退: 禁酒令、重工业优先加剧消费品短缺,1989年供应不足商品达1200种 [1] [5]。
- 2.体制危机: 国家订货变相指令化(占比超90%) [1],企业改革因国家订货变相指令化而流于形式 [5-6]。
- 3.政治转向: 经济失败后推行‘加速战略’‘公开性’‘民主化’ [2] [6],削弱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2]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