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杏脯,别称王官屯杏脯,是山西省阳高县以当地山区特产杏为原料制成的传统蜜饯食品,属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主产于王官屯镇等区域,原料选用当地个大肉厚、味甜多汁的京杏,经去核、晒干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分为青杏脯与黄杏脯两类,成品符合出口标准并畅销日本、东南亚等地 [1]。
产品青杏脯色泽碧绿如宝石,肉质脆嫩带清香;黄杏脯色泽金黄透明,肉质柔软酸甜,果片饱满无糖结晶,含钙、锌、铁等多种矿物质及7.06%总糖,糖酸比2.5:1 [3] [6]。其制作工艺融合传统晾晒与现代低温烘干技术,采用无化学添加剂流程,保质期达12个月。阳高县杏树种植面积超20万亩,年产值约2600万元,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5] [7]。
- 中文名
- 阳高杏脯
- 外文名
- Yanggao apricots
- 别 名
- 王官屯杏脯
- 地 点
- 山西阳高
- 类 型
- 山西传统名特产
- 种 类
- 黄杏脯和青杏脯
- 年产量
- 300多万公斤
发展现状
播报编辑
这里杏树种植得到了大力发展,年产量可达300多万公斤。王官乡的康窑、都司口、樊窑等村,杏果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产的杏,果大个匀、肉厚味甜。鲜食还是加工的杏脯都是上乘原料,小果加工厂生产的杏脯有两种:一种是青杏脯,其色泽碧绿如宝石,令人赏心悦目,其肉质脆嫩,酸甜适口,带有青杏的清香。另一种是黄杏脯,色泽金黄透明,肉质柔软,酸甜可口,为果脯中之佳品。阳高杏脯块形整齐,杏脯果片整齐饱满,肉质细腻柔软,大小一致,无外伤,无糖的结晶,不粘手,呈桔黄色并色泽一致。味美可口,酸郁芳香,果肉色橙黄、质地疏松,汁多味甜酸并有香气、品质上等。具有杏脯应有的酸甜风味。京杏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含单糖1.22%,双糖5.84%,总糖7.06%,含酸2.84%,糖酸比2.5:1。含磷0.03%,钙1598PPM、锌14.8PPM、铁84.6PPM、锰4.1PPM、铜5.9PPM、镁838PPM。耐贮存,百吃不厌,具有生津止渴,去冷热毒工效。经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鉴定均达出口标准。阳高杏脯深受外商欢迎,每年加工的杏脯全部销往日本、东南亚、香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被称之为“中国名贵小食品”。 [1-2]
典故
播报编辑
王官屯原来不叫此名,而叫“王官人”屯,后来人们为了顺口,便会去了“人”字。相传。在300年前,这里出了家贫好学的王姓年轻人,乡里百姓有感于他人突有志,便纷纷资助他。他也越发刻苦攻读,终于中了举人,并在外地做了官。当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人们尊称他为王官人。当他看到故乡还是那样贫困,满山遍野仍是黄土风沙,百姓仍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度日时,心里十分难过,为了报答乡亲们,他认为家乡的出路就是广种杏树,于是便写下了《劝种杏树歌》:
众乡亲,听我说,
故里怎把穷皮剥?
采凉山,水如金,
种籽一斗收八升;
采凉山,气候寒,
辛勤躬,霜冻完;
采凉山,土地薄,
种满坡坡难吃上窝窝,
种满沟沟难喝碗糊糊。
播下汗水收泪珠,
莫若多栽摇钱树。
君不见,
谁家有杏林,不愁饿扁肚?
谁家多杏林,尽过好光景!
“王官人”除了宣传,还在几个村落设立了粥市,任凭穷人食粥,自己分文不取,只有一个要求:凡食粥者,须将几粒杏核种到指定地点。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官人,就把他的故乡称为“王宫人屯”。老百姓也因种杏树而得到了实惠。可到了解放初期,这个杏乡,已是老树遍地,新树少有,年产杏仅10余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