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对应中国清文宗咸丰二年,农历壬子年(鼠年)。该年全球多国政局变动频繁,中国内外局势动荡,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关键转折阶段。
国际方面,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制为帝国,拿破仑三世正式称帝;英美等国扩大在华活动,厦门、广州等地华工冲突增多。斯托夫人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英文版首度发行,列支敦士登与奥匈帝国签订关税条约 [2]。科学界中,英国物理学家拉姆塞、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出生,俄国作家果戈理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逝世 [1]。
中国境内,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后攻占全州,南王冯云山阵亡;曾国藩就钱粮、治安及司法问题奏陈改革;甘肃中卫发生持续16日的地震。清廷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口岸,年末徐广缙受命为钦差大臣,统筹两广军政事务。
- 中文名
- 1852年
- 传统纪年
- 清文宗咸丰二年
- 甲子纪年
- 壬子年(鼠年)
- 大事记
- 科尔沁王旗聚众抗租,拒抗官兵
1852年大事记
播报编辑
1852年,列支敦士登与奥匈帝国签订关税条约。 [2]
1月6日(十一月十六日)科尔沁蒙古王旗佃民聚众抗租,拒抗官兵。
1月19日(十一月二十九日)英外相训令英代公使包令,对华交涉勿操之过急。
5月4日(三月十六日)英船到琉球八重山岛捕拿华工23人,死6人。
7月6日(五月十九日)法公使布尔布隆以广东公事受阻,自粤到沪。
1852年出生
播报编辑
10月2日拉姆塞,英国化学家。(1916年逝世)
12月9日迈克尔逊,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逝世)
1852年逝世
播报编辑
6月21日——福禄培尔,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1782年出生) [1]
历史记载
播报编辑
永安突围
咸丰二年(1852)二月十六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先是,咸丰元年年底,清钦差大臣赛尚阿亲赴前线,督广西提督向荣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从北南两路大举进攻永安城,并设长围断太平军粮道。二月十四日,城中粮尽,洪秀全下令突围。十六日深夜,罗大纲率兵两千击破东北古苏冲清军,得火药十余担,从水路出关,为太平军主力突围打开通道。三更以后,两万余太平军分批撤离州城东去。十七日上午,清军赶到古苏冲,太平军主力已然突围,后卫部队与清军激战至傍晚。十八日,乌兰泰率部抢占龙寮岭高地,进犯平冲,夹攻秦日纲部,太平军战死两千余人。时洪秀全等已抵昭平,闻讯立即命主力占据平冲、旱冲、崩冲两侧山梁及前后隘口冲渠,设伏以待清军。十九日清晨,当向荣、乌兰泰等率军进入三冲峡谷时,两侧伏兵齐起夹攻,并截断其退路,清军大败。是役,清军被歼四千余人,天津镇总兵长瑞、闵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等毙命,乌兰泰受伤。太平军乘胜由小路直趋桂林。
蓑衣渡激战
咸丰二年(1852)四月十八日,太平军与清军江忠源部大战于广西全州蓑衣渡。先是,太平军于四月初撤桂林之围北上,十六日攻克全州。十八日,太平军水旱两路继续北进,行至蓑衣渡遇伏。蓑衣渡在全州城北十余里,临近湖南,重峦叠嶂,山有山坳可通。渡口西岸有沙滩突出河面,故渡口河床窄仅百米。清知州江忠源预先率部于渡口北约三里的水塘湾一带砍伐竹木,打桩拦船,堵塞河道,设伏兵于两岸山岗。太平军舟师至此,遭突然袭击,不能前进,与清军激战两昼夜,损失严重。洪秀全弃舟登陆,攻全州时中炮受伤的冯云山因伤势恶化不幸牺牲,将士伤亡甚多,辎重丧失。太平军被迫改变原定水旱两路直取长沙计划,从陆路进袭永州(今零陵),未克,乃南折攻占道州,进行休整、扩充。
太平军进军湘南
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军在蓑衣渡受挫后,改变原定计划,由陆路攻入湘南。二十五日攻克道州,随即以道州为大本营,分兵掠地,相继攻占附近江华、永明等县,七月初三日攻克湘南重镇郴州。太平军在攻占道州、郴州等地之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借以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扩充力量。约有五万余人加入太平军。其中包括许多经过战斗锻炼的天地会会众,也有不少道州、郴州一带的挖煤工人。由他们组成的“土营”,擅挖地道,在以后一些攻坚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道州休整期间,太平军领导层曾就今后战略问题进行过一番争论。一些代表了占太平军大多数的广西农民“怀土重迁”的情绪,主张取道灌阳返回广西,天王洪秀全也有入粤之意,但遭到东王杨秀清的反对。他认为,“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为今之计,只能继续北进入湖北,然后东向直取南京,椐为根本,进而夺取天下。洪秀全接受了杨秀清的正确意见,确定了继续挥师北上的战略方针。另外,太平军在进入湘南以后,以还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的名义,相继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谕》三篇文告。文告中,对清王朝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历数了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来残害汉族人民的滔天罪行。并特别对汉族知识分子责以民族大义,号召他们变计来归,与人民群众一起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同享太平”的理想社会。文告的发布,表明太平天国在宣传方面已突破了单纯的宗教形式和内容,直接向清朝统治挑战,它不仅起到振奋人民群众革命精神的作用,而且具有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共同反清的策略意义。文告发布后,迅速传遍四方,甚至武昌内外,“亦多有之”,对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扩大太平天国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太平军进军湖北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水旱两路从岳州起程进军湖北,直趋武汉。先是,洪秀全、杨秀清等侦知长沙清军兵力空虚,乃命西王肖朝贵率兵两千,从郴州出发,北上攻取长沙。其时长沙守军只有八千,如太平军主力继至,破城有望。但由于洪秀全等因道、郴之胜而轻敌,未能及时支援,使肖朝贵兵力单薄,攻城只限于南城一隅,不能致敌死命。后清军援兵四集,肖朝贵于七月二十九日中炮受伤,不久去世。洪秀全得到消息,方于八月二十八日率军抵达长沙城下,此时长沙城防清军已达数万,对太平军的进攻拼死抵抗。洪秀全、杨秀清等乃作战部署,派石达开率部渡湘水西进。十月十九日夜,太平军主力撤长沙之围,西北走宁乡、益阳,转攻“楚北门户”岳阳。在岳阳一带,太平军缴获大量武器、船只,吸收大批渔户、船户、纤夫等参军。洪秀全封唐正才为典水匠职同监军,统率众船,正式建立水营。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主力水旱两路从岳州出发,“千舡健将,两岸雄兵”,大举进军湖北,兵锋直指武汉。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汉阳,十九日夺取汉口。在汉阳与武昌之间辽阔江而上,太平军搭起浮桥,横跨长江。十二月,大军强渡浮桥,向武昌发起猛攻。初四日太平军挖掘地道,轰塌文昌门城墙,攻占武昌城。是为太平军出师以来攻占的第一座省城,进军湖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