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扭曲是汉语经济学术语,指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状态,属于市场定价与规律脱节的现象 [1]。
该现象表现为商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显著差异、生产资料计划内外双重定价等。例如中国经济改革前,粮价存在统购统销倒挂,工业领域矿产品价格偏低而制成品偏高,形成典型“双扭曲”格局;劳务收费等也存在类似非市场化定价 [1]。
其成因与长期行政干预价格机制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商品价格多由政府制定且长期固定,忽视市场调节作用 [1]。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尤为突出,导致价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成为后续经济改革中需调整的核心问题。
- 中文名
- 价格扭曲
- 外文名
- price distortion
- 拼 音
- jià gé niǔ qū
- 释 义
- 反映供求关系的一种状态
定义
播报编辑
现象
播报编辑
中国在经济改革前和改革中许多商品价格存在扭曲现象,主要有:①粮食在1985年以前的相当长时期内,对城乡居民供应的统销价格大幅度低于统购价格;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制度,实行定购,并提高价格。在农村执行粮食统销价与定购价相同的价格,在城市为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下降,粮食统销价未动。因此,城市粮食价格既是“购销价格倒挂”,又是城乡价格倒挂。②某些矿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以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低利微,有的甚至亏损;某些加工业制品的价格相对偏高,利润较为丰厚。③1985年工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后,出现了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同一时间计划内价格低于价值、计划外价格高于价值的“双扭曲”。部分劳务收费亦有上述表现。④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对照,中国农产品价格和不少工业原材料价格相对偏低,加工业制品价格明显偏高。
原因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