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播报编辑
涿州名称的形成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黄初五年,涿郡改称为范阳国,两年后又将范阳国改回范阳郡。
开皇三年废除涿郡,归于幽州。
到大业三年,又反过来将幽州改属涿郡。
唐武德元年,又将涿郡改回幽州。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将顺天府分设成四路厅,涿州属顺天府西路厅。
雍正六年开始,不再管理县,其辖区就接近于县境。
1914年改为京兆特区,隶属于河北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涿县被日军占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涿县县城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设第六督察区于涿县。
2025-08-14,撤涿县,以涿县辖区建涿州市,仍属保定地区。
大运河
播报编辑
隋唐大运河亦经过涿郡,为北方终点。
④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地域建制
播报编辑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涿郡数易其名,其所辖区域也屡次变动。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称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境内。涿郡置太守,从三品。下置丞、尉、正(后改置长史、司马、赞务),及主簿与诸曹掾属、市令等。辖蓟县(治今北京城西南)、良乡(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安次、涿县(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固安、雍奴(今武清)、昌平、怀戎(治今河北涿鹿西南)、潞县(治今北京市通州区)9县。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北通至此。 [1]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涿郡改名为幽州。
古涿鹿考据
播报编辑
《涿州志》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古涿鹿之地
一、根据《涿州志》记载,今之涿州乃古时涿鹿之地
《涿州志》卷1讲述: “古,轩辕氏宅都于幽,涿为古幽州之地,境内有涿水,水出西涿鹿山,故曰涿鹿”。又云: “北魏郦道元,涿鹿人,其《水经注》讲,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涿郡乃西汉高帝置,辖范围极广,北至房山、良乡、琉璃河,东达霸州、鄚州、固安,南至新城、定兴、静戎至清苑北界,西至易县、涞水等地。郡辖二十有九。唐时将涿郡划为涿州,涿之肇名以受涿水称也。涿郡近在畿辅,为京师西南孔道,当天下之冲我。”
《涿州志》卷1续述: “沿革。涿为轩辕氏所都,虞十二州为幽州,战国时为燕国,汉置涿郡。领县二十有九,置涿县属之。三国魏改范阳郡,迄北齐因之。隋改涿郡。唐大历置涿州,领范阳县。宋宣和年间曾改涿郡为涿水郡,后改涿州。辽、金、元因之,明省范阳县入州,国朝(清)因之。雍正七年改房山县入顺天府,而涿无属县”。
《涿州志》卷三述:“明成祖发兵,命张玉为先锋而攻取涿州,因古时涿州曰涿鹿,永乐七年在此建涿鹿卫,八年又建涿鹿左卫,十一年又建涿鹿中卫,军事设置机构。明设职官,曰涿鹿驿承,为守卫明都北京的重要军事机构。清初,将涿鹿三卫、良乡兴州卫和香河营州卫合而为一卫,名曰涿鹿卫。设守备官一名。康熙二十八年奉旨而裁,编为涿州大营,成为京畿重要屯兵之所。雍正继帝位,初国朝不稳,涿州大营起了护卫京师安定的砥柱”。
《涿州志》卷五述:“涿控幽燕,古今形胜之地也,列各史所载。以次时代汇为一篇。上稽轩辕,下逮辽金,大抵战争之事为多”。在人物介绍中记述: “轩辕氏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为黄帝。都于涿鹿”。
《涿州志》卷六,事迹述:“炎帝者,黄帝同父异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事迹又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之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作华盖也”。
接着述: “涿州古涿郡,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其地也。近城有涿河,州因涿水而得名,水中常出豕”。事迹又述:“隋法师知苑,在大业中发心造一切经刻石,以备法灭时存。炀帝幸涿州,萧后随,后信佛,赠绢五百匹,知苑徒静琬,选名胜地涿鹿山白带山造石经。自隋大业至唐贞观五年,经成”。
明修《涿州志》中人物介绍言:“涿州,初轩辕都,蜀汉昭烈帝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也。”又述: “三义庙,在涿鹿驿后,乃刘、关、张三人结义兄弟处,三人寝则同床”。再述: “三皇阁(伏羲、神农、黄帝)在北门月城内,明前仍按元制祭祀。三月三、九月九通祭三皇,到明洪武元年,命以黄帝时大监、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塑殿之左右同祭。”
《涿州志》卷二“风俗篇“言: “古之言燕地,黄帝之所都也。帝之治天下,国多游侠,多文雅之士,与北京《岁华记》无甚差别也”。
《涿州志》卷十二述:“舆地述,涿州古轩辕宅都,州郡随改,山川不移”。
《涿州志》卷三述:“涿鹿驿,在涿州西南馆驿街,明嘉靖年间设。涿鹿名区坊,在南门外”。又述: “涿鹿城,即黄帝禽蚩尤处,因涿鹿山在涿州西境内,故设涿鹿驿。古者城西南隅有阜,为凹字城,传为颛顼时所筑,城南凹处曰蚩尤冢”。
诗词吟咏
二、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涿州吟咏的诗词中,亦言今之涿州乃古时涿鹿之地
明朝诗人陈璋作《过张桓侯故里》诗云:“汉鼎三分日,桓侯战绩高。心犹轻马赵,气已夺孙曹。卤莽生何惜,精灵死亦豪。英风留涿鹿,不剪旧蓬蒿”。
清沈德潜作《御制涿州行宫》诗句中有:“轩辕于此擒蚩尤,诸侯会合(合符)风云稠”。
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巡游,每次都过京南第一州,每年东西陵祭祖,也以涿州为行宫。涿州乃古之涿鹿、黄帝旧都,昭列帝刘备故里,赵太祖匡胤祖籍,郦道元、贾岛的家乡,乾隆在涿州留下了数十首诗文,言今之涿州乃古之涿鹿。
《涿州览古》为乾隆戊辰年作:“燕云易水带晴川,涿鹿城南弹客鞭。村指楼桑闻胜碣,河流挟活始通船。道元故宅询遗老,子干荒墟蔼暮烟,省识同然公道在,千秋名胜以人传”。
《涿鹿城南》诗为乾隆庚午年作:“涿州城南柳色新,光风摇飏青韶春,亸鞭拟挽长条问,阅尽征途几许人。长烟初畔晓风清,画意诗情面面迎。万古江山黄帝野,谁教此处独传名”。
历史名人
播报编辑
其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