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城东15公里,始建于西周,后陆续成为东周、西汉 [37] [72]、玄汉 [68]、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共八个王朝的都城 [33] [38],并有新朝 [69]、北周筹备迁都于此 [53],直至初唐废弃,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 [30],面积100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57]、时间最长的都城 [55]、近代以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城市 [56]。
汉魏洛阳故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统治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及当时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54] [60],见证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52]以及罗马使者首次到达中国的历史 [63] [64],素有“东洛阳、西罗马”之称 [62]。东汉时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北魏宣武帝时期扩展为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 [46] [56],是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 [1] [33]
- 中文名
- 汉魏洛阳故城
- 外文名
- Hanwei Dynasty Capital of Luoyang
- 保护级别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孟津区及偃师区三地交界之处 [44]
- 所处时代
- 东汉至北魏
- 占地面积
- 约 100 km2 [30-31] [45]
- 编 号
- Ⅰ-153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周朝始建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 [4]周武王在世时,已定下迁都洛阳的大计。然而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迁都的事只好交给其子周成王来完成。成王七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周成王在洛阳举行了冬祭大典。这也标志着迁都完成,周成王在洛阳开始亲政 [70]。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史称“成王迁洛”,实现了“宅兹中国”的功绩。 [71]
秦汉扩建
- 秦朝时期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 [5]秦封吕不韦“文信候”,食洛阳10万户,再次扩修洛阳城。这次扩建城市的形制又一次发生变化,达到了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规模,俗称“九六城”。 [33]
- 西汉时期
- 新莽时期
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欲迁都洛阳,为此发布迁都洛阳之诏。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下诏:“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长安)为新室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正式确立洛阳、长安两都制。次年(13年)二月,长安民众听说王莽欲迁都洛阳,都不肯缮治室宅。王莽下诏说:“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洛阳。符命著明,敢不钦奉?以始建国八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其谨缮常安之都,勿令坏败。敢有犯者,辄以名闻请其罪。”十一月,王莽再次下诏,欲于次年二月巡狩四方,“即于土中,即洛阳之都。敢有趋劝犯法,辄以军法从事”。群臣以礼制未备为由请延,王莽遂改期至天凤八年(公元21年)“定鼎洛阳”,并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赴洛规划宗庙宫室。王莽迁都之议,既有政治考量,亦因经济压力。长安偏居西陲,依赖黄河漕运补给,耗费甚巨;洛阳地处中原,利于掌控全局。然新莽改革失当,未能缓解社会矛盾,终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迁都未竟。然此举为东汉定都洛阳奠定基础。 [69]
- 玄汉时期
- 东汉时期
魏晋重建
北朝扩建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阳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 [33]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兴建外郭城,形成了北魏洛阳外郭城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空前规模,是近代以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城市 [56]。宫城、内城、外郭城组成的都城使这里达到辉煌的顶峰。 [33]
北周时期,周宣帝宇文赟欲迁都洛阳,对备受战争破坏的洛阳城进行修复重建。《周书·宣帝纪》载: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春正月,行幸洛阳,二月下诏修复旧都,十二月,周宣帝到洛阳视察督促建设进度。并将相州六府迁移于洛阳,称东京六府,还诏令将当年高欢迁都邺城时从洛阳运走的石经,一并运回洛阳。凡是原来迁走之户,皆可以返回洛州;此外其他人若想迁往洛阳,也任其意。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史书载,北周所修建洛阳宫,虽未完毕,但其规模及奢华程度已远超汉魏。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发掘过程中,清理北魏洛阳太极殿时,发现在太极殿的许多基址处都有后来的破土及修整痕迹。结合史书资料,只有在北周末期曾对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所以推知这些工作都是周宣帝所为。 [53]
现代保护
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
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了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范围,并予以公布。 [7]
2005年,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
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8]
2009年,尘封千年的汉魏洛阳故城铜驼大街首次露面。 [28]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太极殿遗址进行了发掘。 [9]
2017年1月至11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之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实施,洛阳市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察队伍对阊阖门遗址及周边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的意义在于长期以来,对于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沿革,尤其是城址始建和建城初期的情况,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一直不甚明朗。此次勘探和发掘工作,为了解该城址的早期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汉魏洛阳故城曾发现过时代约为西周中晚期的城墙,此次西周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10]
2020年,考古人员首次发掘内城西明门内大街遗址,不仅让汉魏洛阳故城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得以再现,还直观展现了500多年间的朝代更替。 [26]
2025-08-14,经过考古发掘,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宫城二号殿和部分宫城道路面貌日渐明朗,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宫城二号殿的“身份”逐渐清晰——它或与文献记载中的“显阳殿”有关。显阳殿始建于北魏,依据相关文献记载,显阳殿是北魏时期“大朝”太极殿北侧的“内朝”所在。出土物品中还有西汉时期带有“宗庙”字样的瓦当,这为探索西汉郡国庙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32]
2025-08-14,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向公众公布汉魏洛阳城考古新发现,确认了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位置。 [35]
2022年6月,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对汉魏洛阳城遗址发掘中清理出魏晋时期三条水道遗迹,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规模巨大的水利设施遗迹。 [36]
2023年9月,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10月建成开馆。 [43]
遗址特色
播报编辑
- 综述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1] [11]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恪)、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12-13]
- 城墙遗址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14]
- 城门遗址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城门结构复杂,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4.8米,进深8.6~8.8米。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开启了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故宫午门门前置双阙的先河。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5]
- 宫城遗址
东汉时期,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曹魏、西晋变化不大。北魏时建立了单独的宫城。北魏的宫城位于城内北中部,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全城总面积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门已找到,南门也称阊阖门,门洞阙口宽约46米,门两侧有厚大的夯筑土阙,形制雄伟;东门云龙门与西门神虎门相对。宫城内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应是北魏太极殿遗址。在宫城其他地方还发现夯土台基20余处,亦为宫殿遗存。 [33]
- 金墉城遗址
金墉城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今孟津区翟泉村东北一带。一共有三座小城连在一起,从北往南依次为甲、乙、丙三城,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约255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据考古发掘可知,金墉城甲、乙、丙三座小城是不同时期建造增筑而形成的,始建于曹魏明帝,在防卫上是全城的制高点,易守难攻,军事作用非常明显。之后更多的是作为被废除的帝王、遗弃的后妃幽禁之地或者帝王暂居游幸的离宫别院。 [16]
- 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寺址北距宫城前门阊阖门仅一里之隔,东临洛阳城中轴线铜驼大街。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称制,实际控制北魏政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她发起创建了皇家寺院永宁寺。 [17]
- 太学遗址
太学遗址位于北魏内城南门外,今太学村附近。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29),曹魏、西晋沿用东汉太学,北魏时在其旧址上继续修建。太学遗址的范围较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东北部,遗迹保存较好,应是魏晋以来的太学,有四面墙垣,院落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10余米,东西宽150米,四面各设一门,院墙内排列有整齐的长条形建筑房基;另一部分在辟雍北部,也曾发现过长条形排房基址,而且早年在此发现过石经残石的碎块,由此被认为是东汉太学的主要部分所在,遗址范围东西约 200、南北约 100 米。历年出土的汉魏石经,保存下来的东汉熹平石经8000余字,曹魏正始石经约2500字。 [39]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 [33]
- 明堂遗址
明堂遗址位于北魏内城南门外,今朱圪岗上村北部。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一般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该明堂遗址始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年),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北魏进行了重建。遗址近方形,南北长410、东西宽400米,夯土基址也全部湮没在地面下。四周有院墙,东、西、南三面均残存有夯土墙基,南墙保存较好,北墙被破坏。院落中心为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平面为圆形,直径约 62 米,地基夯土厚约 2.5 米。根据台基夯土表面残存的各种遗迹,可以确定它是一座圆形围廊环绕中间方形殿台的大型楼台式建筑,最晚建筑时代为北魏。 [39]
- 辟雍遗址
辟雍遗址位于北魏内城南门外,今朱圪岗上村东侧,西距明堂遗址东墙300米。辟雍是天子“行礼乐,宣德化”的场所,即所谓的“天子之学”。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曹魏、西晋在旧址上重修,北魏时重修但未完成。遗址为正方形,长宽各170米,基址全部残存在地面下。中心是一座大型长方形殿基,东西长约46、南北宽约33米,为辟雍的主体建筑。在其东、西、南、北四面,各附带一组似门阙与门屏的夯土基址,它们与中心殿基一起构成一组完整建筑群。在建筑基址群的外围东、北、西三面,均发现有环流的水渠遗迹。1931年在此遗址上发现了西晋“辟雍碑”,1974 年发现碑座。现碑存放于东大郊村。 [39]
- 灵台遗址
灵台遗址位于北魏内城南门外,今朱圪岗上村与大郊寨村之间。灵台是中国古代用来观天象、占星云、卜吉凶、定历法的重要礼制建筑。东汉灵台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曹魏、西晋延续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久,到北魏时灵台废弃不用,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台上建造有佛塔。整个灵台院落平面为方形,约230米见方。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
根据记载,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12门。东、南、西三面院墙在地下均有墙基残存,北墙已被破坏。墙垣内中心为一夯筑的方形高台建筑,地基夯土长宽各约50、厚约2米;地面上现存夯土台南北残长41、东西残宽31、残高8米。高台顶部已被破坏,据记载是“上平无屋”的形制。在高台四面残存有上下两层建筑平台,高差1.86米。上层平台为围绕在中心方形高台四面的殿堂建筑,据残迹复原每面各有7间,殿堂之间不设隔墙。在西侧殿堂内侧夯土台内,加辟有两间内室建筑,和外侧殿堂之间有夯土窄墙相隔。下层平台上是围绕在上层殿堂四面的廊房建筑,北侧保存较好。每面廊房的中部设有踏道或慢道,可通至上层殿堂内。 [33] [39]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
汉魏洛阳故城中的永宁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佛像,制作精细,形象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是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从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稳,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18]
-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东汉末年蔡邕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不久即毁于战乱。石经至宋代已有残石出土,如洛阳张氏发地得十余块,约九百七十余字,为《尚书》、《鲁诗》、《仪礼》、《公羊》、《春秋》、《论语》等。另有翻刻本,如胡宗愈刻于成都西楼,洪适刻于会稽蓬莱阁,还有越州石氏本等。民国后亦多有残石陆续出土。 [19]
-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正始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正始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
- 辟雍碑
辟雍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辟雍遗址上发现的西晋巨碑。碑通高3.22米,上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后来碑身、碑座合而为一,成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1]
- 周墓随葬文物
2017年1月至11月,洛阳市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察队伍对阊阖门遗址及周边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西周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依照墓葬在阊阖门遗址四周的分布情况以及保护工程圈占土地的范围,将该批墓葬分为4个区,分别将位于阊阖门遗址以西、以南、以东和以北的区域编号为Ⅰ、Ⅱ、Ⅲ、Ⅳ区。已经发掘的墓葬分属Ⅰ、Ⅱ区。
Ⅰ区M142位于Ⅰ区T11内。墓内共发现随葬品40余件,包括陶器12件,其中鬲、簋、豆、罐各3件,另有石片、贝、蚌片、兽骨等。
Ⅱ区M109位于Ⅱ区T5内。随葬器物共80余件,其中有铜器8件,包括鼎1、簋2、爵2、觯2、尊1,另有陶器39件,包括鬲、簋、罐等其他器物若干。
Ⅱ区M110也位于Ⅱ区T5内。随葬器物共40余件,包括铜器3件,鼎1、簋2;陶器27件、玉器2件、蚌器3件。
Ⅰ区M175位于Ⅰ区T12内。随葬器物50余件,其中铜器4件,鼎2、簋2;陶器20件,鬲4、簋4、罐12;另有蚌器、玉器等小件器物。Ⅰ区M45位于Ⅰ区T2内。随葬器物共8件,其中陶器7件,分别为鼎1、豆2、罐1、器盖3、器型不明陶器1;另有骨器1件。
Ⅱ区M134位于Ⅱ区T1内。有随葬品8件,其中陶器6件,分别为鼎1、盖豆2、壶1等。其年代约为战国早中期。 [10]
考古发现
播报编辑
- 汉代、魏晋、北魏时期砖砌、石砌水道遗迹
2025-08-14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对汉魏洛阳城遗址宫城区千秋门门址进行考古解剖发掘时,发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清理出的魏晋时期三条水道遗迹,其规模巨大、工艺考究,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发现。
其中:发现的不晚于汉代的大型砖砌拱券式水道,由内外两重砌砖构成,内宽1.2米,不仅结构完整、规模巨大,而且也是汉魏洛阳城早期建筑遗迹的重要发现。 [41] [48]
- 大型仓窖遗迹
2025-08-14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在宫城东墙内侧发现了3座北魏时期的大型半地下式仓窖遗迹。经勘察,初步确定这3座仓窖属于宫城内北魏皇家府库的一部分。这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仓储类建筑遗存,也是国内首次以明确考古资料确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内仓窖区的存在。仓窖分布西侧约以司马门内大路为界,南侧为东掖门内大道,北临永巷,东依宫城东墙,总数约240座。初步推算,单口仓窖可容纳1240立方米,仓窖区总计可容纳约30万立方米,规模宏大。 [40]
十六国时期精美文物
2025-08-14,从汉魏洛阳城考古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对汉魏洛阳城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时,新发现数量众多、特征明显的十六国时期瓦件文物及建筑基址。 [42]
2025年3月,经过为期三年的系统发掘,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北魏洛阳城的里坊路网结构被首次确认 [49]。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在中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在汉魏洛阳故城定都的总时间最长,是西汉长安城的8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9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在此可找到春秋晚期以后的周文化、东汉文化、曹魏和西晋文化、迁洛后的北魏文化典型的遗存,此段历史在中国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汉魏洛阳故城在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方面,特别是对于了解都城设计规划的变化方面,表现出了从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转变,汉魏洛阳城所示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正表现出都城规划在此时发生了一次转折性变化,并影响后代达千年之久。要认识清楚汉唐两大盛世的差别和联系,认识当时拓跋鲜卑的民族精神及其愿望,汉魏洛阳故城是一个意义重要的新视角。 [12]
汉魏洛阳故城以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东汉、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整体及北魏时期的宫城与内城遗存,见证了东汉至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继承礼制传统、融合多元文化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还见证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历代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揭示了推动丝绸之路发展、保障丝路交流的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 [33]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确定了汉魏洛阳故坡的文物保护重点,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地区文物部门和偃师、孟津文物部门在重点保护处竖立了标志牌。
从1992年开始,首先着手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的保护工作,并制订上报了永宁寺塔基遗址的保护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拨专款进行塔基保护的征地围墙工作。
199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永宁寺塔基的保护方案,东汉灵台遗址的保护方案,也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该方案在保护灵台遗址的前提下,注重了展示的功能。 [1]
2025-08-14,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内的河南省境内共计4处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名录》。 [51]
2025-08-14,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29]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实施了宫城阊阖门、铜驼大街、东北城墙和西阳门内大街等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顺利建成开放,宫城格局基本显现。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22亩,总建筑规模3.2万平方米,总投资6.28亿元,建成后将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起打造成中国早中期都城文化发展研究展示中心、考古科研与成果展示中心和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示范区,成为古都洛阳的又一个重大文化地标。 [45]
2024年2月,被评选为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47]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位置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阊阖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金村。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阊阖门遗址
交通
乘坐公交801路,在龙虎滩站下车。 [22]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2021年10月,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5]